<西班牙舞伶>是里爾克中期創作《新詩集》(Neue Gedichte, 1907)中的一首,該詩集作於1902-1907年,其最早出現的一首詩是<豹>(The Panther)--發表於1903年,成為里爾克「物詩」中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原來詩人於1902年來到巴黎之後,認識了雕塑大師羅丹,大師督促詩人�像一個畫家或雕塑家那樣在對象面前,專心致意地領會和模仿,而不必去等待和倚賴什麼靈感。�因此啟發了詩人努力擺脫從前所沉溺的感傷性和主觀性,而模仿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大教堂建築等)的創造方式,凝神於具象物,從中挖掘�內我外化�的客觀藝術效果。<豹>這首詩就是在這樣一個「物詩」的理念下,在巴黎植物園(也展示動物)的豹欄前,專注觀察了一陣子之後才寫出來的。
詩人從籠中豹的內心狀態出發進行敘述,彷彿自己與豹已合而為一。第一節描述這隻豹子正處在一個無聊而絕望的囚禁狀態——
�柵欄之外 沒有世界存在�節勾勒這隻豹子的天賦動能已被剝奪——
�昂然的鬥志卻已癱瘓�;最後一節是高潮:豹子的身體雖然被囚禁了,他的靈魂仍是自由的——
�一幅圖像……在心中一閃而過�。詩人的企圖是要客觀描述關在鐵籠中的豹子形象,實際上呈現的卻是詩人所體會出的豹子的心情,甚至也可以說他其實是藉豹子來投射自己的心情,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否仍可稱為�客觀�固然頗可爭議,但是詩人當時有一句名言:�詩並非如人們所想的只是感情,感情我們已經有得夠多了:詩是經驗。�人類的靈魂包含理性和感性兩個交互影響的部分,詩可以呈現感性的經驗,也可以傳達理性的經驗。對於外在事物的推理屬於人類認識世界的理性經驗,說是�客觀�也無可厚非吧!
詩歌是靈魂的經驗——由於詩歌的語言是由詩人認識世界的經驗所產生的,因此詩的真實性就有了依據。里爾克運用比喻的方式與其它詩人所慣用的外表類比大異其趣:他能夠分解被比喻的兩種事物,然後從內層的本質點加以聯繫,因而能產生出人意表的瞬間爆發力。里爾克在語言上所表現的藝術能力,正證明了他對事物存在的認識是多麼深刻——作為本世紀最有影響的偉大的德語詩人之一,里爾克當之無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