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點半,在大學任教的黃小姐卸下一天來的忙碌,身著輕便運動服,到住家附近的「農十六」森林公園運動。雖然已近午夜,但園區裡運動、散步的人影不絕,沒有丁點深夜的危險氣息,傳來的是陣陣親人間的笑語。黃小姐說:「從前,我根本不敢想像住在高雄可以有這樣的生活。」 閒置空間綠美化 幸福高雄美樂地 | 城市中的公園,是許多市民每日休閒的好去處。(攝影/鮑忠暉) | 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閒置的空地,歷經多年都市計劃,卻始終無法開發。長年的陰暗、髒亂,成了治安的死角,夜晚無人敢靠近。2002年,高雄市政府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於是發動上萬市民共同植草,讓它轉變成廣達25公頃的綠地,閒置地成為社區居民休憩新公園,讓原本死寂之地變成生機盎然。 由於廣受北高雄市民喜愛,去年,在陳菊市長的支持下,市政府正式編列預算,將其中的10公頃打造為森林公園,讓民眾在原有的活動之外,還能在都市中心享受芬多精的滋潤。 這個由市民參與、將閒置土地變成綠地的行動,被高雄市政府稱為「高雄新公園運動」。從2002年開始至今年初,已經將閒置土地轉化成超過100公頃的綠地,更拿下2009建築園冶獎特別獎。「新公園運動」是高雄市亟欲擺脫過去幾十年工業污染所造成的「水泥叢林」,決心發展「花園城市」、提昇住民生活品質與城市競爭力的一連串策略之一。 花園城市(Garden City)最早是在19世紀後期由英國都市規劃師霍華德Howard提出,它最主要的精神就是:打造「結合都市與鄉村的舒適環境」。這個精神,至今仍左右著各大城市的發展規劃。也因此,高雄市想要發展「花園城市」,最主要的課題就是:如何在保有都市機能的情況下,讓住民也能生活於自然田野的環境。 城市「森」呼吸 廣闢公園綠地 身處後工業化時期的高雄市,除了透過土地使用的更新,來帶動經貿特區與觀光休閒等新產業的發展,也投注重大公共建設,如捷運、巨蛋、鐵路地下化、輕軌、世貿會展中心、流行音樂中心,以及世運會主場館等,來提昇城市的基礎與格局。在都市機能再造的同時,為了朝向花園城市的目標,高雄市運用了花園城市常見的幾項策略來營造鄉野般的綠色環境。 | 重新改造的文化中心,充滿綠意。(攝影/鮑忠暉) | 高雄市除了推動「新公園運動」將閒置空地轉化為綠地,也在社區周邊開闢更多的社區公園。而考量到未來捷運將成為各區主要的交通、商業、休閒輻輳,因此在興建捷運時,即同步將主要捷運站周邊,進行公園的闢建與重整。 這項「捷運沿線公園」計畫,隨著捷運的完成,大幅改變了主要城區的面貌。居民出入站時可在清涼的樹蔭下步行,商家更沿著公園逐步開設,透過便捷與綠意的結合,市民在工作與住家之間有了得以轉換心情的第三空間,迥異於以往工業時代以機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嘈雜與烏煙瘴氣,讓整個城市發展出一種自然安適的生活情調。 由北而南沿著捷運紅線的公園綠地有:高雄都會公園(R21都會公園站)、世運主場館運動公園(R17世運站)、博愛公園(R15生態園區站)、明誠公園(R14巨蛋站)、農十六森林公園(R13凹子底站)、中央公園(R9中央公園站)、勞工公園(R7獅甲站)、高雄公園(R4高雄國際機場站);橘線由東至西則有:中正公園與衛武營公園(O10衛武營站)、文化中心(O7文化中心站)、鹽埕埔市民廣場與二二八和平公園(O2鹽埕埔站)、哨船頭公園(O1西子灣站)。…文未完,詳見〈從水泥叢林到花園城市 (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