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一位副刊新時代的「先行者」
馬各生性恬淡,不求聞達,從不在人前談他的副刊功業。民國84年他從報館退休,讀書垂釣,自得其樂,民國94年辭世……他是有其位而不居,據其名而未有。這樣的人,大概就是「君子」吧!
曾主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多年的高信疆先生,日前因病辭世,時報在新聞和副刊版面以罕見的篇幅連載紀念文字。以高信疆對《人間》的貢獻,這是他應得的回報,應有的哀榮。時報願意這樣做,是承認副刊在報紙的地位,是體察副刊的文學性和思想性對社會的意義與影響。
民國64年九月,我接任聯合報編務時,《聯合副刊》主編平鑫濤先生已離職,我與詩人楊牧一同去拜訪另一詩人瘂弦(王慶麟),請他來主編《聯合副刊》。瘂弦說:「我已辦好手續,要出國留學。」我說:「我們等你回來。」民國66年夏季,瘂弦自美學成歸國,十月進了《聯副》編輯室。王慶麟對陣高信疆,「兩大報」副刊從此亂石穿雲,驚濤拍岸,開啟了中文報紙副刊的新時代。
在瘂弦回來前,報館已延請編輯組副主任馬各先生轉任副刊組主任。馬各本名駱學良,馬各是他寫小說的筆名。事實上,早在民國52年四月,《聯副》主編林海音女士辭職,馬各就代編了一陣子,重回副刊,是他的使命感,也是他的興趣。
報刊文學獎的開路先鋒
民國70年,《聯副》三十年紀念,吳念真寫了一篇回憶文章:民國65年他在補習班上課,對班上學生的語言行為覺得新鮮,寫了篇〈抓住一個春天〉寄給《聯副》,很快就見了報。「更令我激動、興奮的是當時的《聯副》主編駱學良先生親自給了我一封信。」念真說,這封信給他鼓勵,給他信心,「那一段時日裡,幾乎廢寢忘食地沉迷在創作之中,連夜大聯考都擺到一邊去了。」
「兩大報」副刊的鼎盛時代,雙方副刊組工作同仁各有十多人。但馬各在《聯副》之初,只有助理一人,他不能不事必躬親。馬各敬事也敬人,他給作者、讀者寫信之勤之多,常令我吃驚。若把這些來往函札編輯起來,是很有價值的文壇史料。馬各不單是尊重成名作家,尤其獎掖年輕作者,常請他們個別的、集體的喝茶聊天。
吳念真在那篇回憶文章中還說道:「(民國)66年駱學良先生做了兩件大膽的事,第一是和一些年輕的寫作朋友簽下特約撰述的約定,第二便是舉辦聯合報小說獎。」念真也許不知道,這兩件事都和他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一個文學性的副刊,常以刊載小說為主。但馬各說,偏偏就是缺小說。我說:「那個念真就寫得不錯,為什麼不讓他多寫一點呢?」馬各苦笑:「他上學,還要兼差賺學費,哪來的空?」我問:「每月兼差賺多少?」他回答:「大約五千元吧!」我說:「我們可以想辦法。」
那時報館財務情況好,馬各和我想出的辦法,就是與一批青年作者簽約作「特約撰述」,每月補助五千元,他們每月只要交一篇小說,發表後稿酬另計。如有多餘作品,投給何報何刊,悉聽尊便。據瘂弦在《聯副》三十年紀念文〈還不是回憶的時候〉之回憶,先後擔任過撰述委員的除吳念真外,還有三毛、小野、蔣曉雲、李昂、李赫、朱天文、朱天心、丁亞民、蕭颯和羅珞珈等人。今天,這些名字,誰不叮噹有聲?台灣年輕作家人才輩出,文壇舊貌換新顏,馬各與有功焉。
為了鼓勵創作風氣,拓展副刊領域,使全社會都能涵泳在文學與知識的江流中,馬各領導的《聯副》於民國66年開辦第一屆小說獎,以台幣十萬元甄選三篇小說。小說獎過去未曾有,當時十萬元也是大數字,消息一出,文壇轟動,社會矚目。副刊的小說獎不久就增加了散文、戲劇、詩和報導文學,正名為聯合報文學獎。獎金逐年增加,到了第六屆就已達兩百萬元。接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68年開辦時報文學獎,其他報刊也有「同心協力」者。台灣文學此後之能綠樹成蔭,結實纍纍,裡面有馬各刨土與灑水的先驅功勞。
建立公開、透明的評審機制
文學獎,獎什麼人?誰來決定?評審自是非同小可。聯合報文學獎已辦了三十年以上,評審委員無不是文學界大家重鎮。這還不夠,評審時委員的發言和投票,要一字一票的記錄下來,在報上刊出,以示對作者和讀者負責。這種公開和透明的方式,以後多為其他文學獎所採擇。
應徵的文稿,要經過初選、複選和最後的決選。未入決選的稿件,要由專人複閱,以免遺珠之憾。
第一屆小說獎,收到1212件來稿,評審委員有朱西甯、林海音、林懷民、尉天驄、彭歌、顏元叔。
因為參選者多,聯合報決定增加得獎名額,獎金也增為十三萬元。最後得獎的有丁亞民、蔣曉雲、黃文鴻、朱天文;佳作取了七等生、馬叔禮、蔣家語、小赫、千華、鄭清文、朱天心、黃鳳樓、蔡士迅、曾台生。
小說獎初創,馬各幾乎累垮。他白天在辦公室忙,晚上回家還要加班。台灣天氣熱,回到家像進入火爐,但馬各討厭冷氣,覺得它「對人有壓迫感」。雖然午夜醒來,席子濕了一大片,孩子身上的痱子長得像癩蝦蟆一樣,馬各就是不裝冷氣機。
但辦小說獎,居然使馬各有了冷氣的「享受」。紀念《聯副》三十年,馬各寫了篇〈譬如飲水──兩編聯副雜憶〉的文章,他說:「並不是我不再討厭冷氣……而是為了要將小說獎初選落選的作品儘快重讀一遍,萬一有什麼錯失,可以在決選還沒有結束前謀求補救,我不得不在炎夏裡日以繼夜的趕,只有冷氣可以令自己保持清醒而不致倦極欲睡。要知道,看這些作品不像當年躲在被窩裡看小說那麼輕鬆有趣。」何況,還是一千多篇。
聯合報文學獎三十年來的得獎作者,大致可編成一本「台灣作家名錄」。有一次在國家戲劇院看戲,鄰座是李昂,我向她介紹自己曾在聯合報編輯部工作過,並講了一則有關她文章的故事。李昂的成名作《殺夫》原題為《婦人殺夫》,在《聯副》小說獎評審會議上,有評審認為「殺夫」者必為「婦人」,建議請作者簡化標題。
《殺夫》得獎時,台灣治安尚屬「優等生」,報館因而飽受責難,有些人認為此文違悖倫常,妨害善良風俗。但經過時間磨洗,《殺夫》最後證明為台灣文學的代表性作品,被翻譯成上十種外國文字。
「官位」無足道
按照我原來的方案,在一個適當的時段裡,馬各任副刊主任,瘂弦為主編,新舊結合,可收傳承銜接之功。但聽說,瘂弦剛下飛機,就有另一文化機構派人接機延攬,職位和待遇都比聯合報好,但瘂弦重然諾,守信來了報館。這事被馬各知道,他覺得不能讓瘂弦受委屈,就辭掉副刊主任,自己回到新聞編輯台。報館崇功報德,晉升他為副總編輯。「官位」無足道也,這是對他人品的尊敬。
瘂弦全面接任,大展身手,與《人間》的高信疆雖一時瑜亮,但似無情結,他們兄弟登山的良性競爭,把副刊的功能和文采發揮到了極致。而馬各,先期鋪好了一些奠基工作,他是春江的暖水,由於他的灌溉,使副刊的苗圃逐漸成林。副刊大時代的來臨,他是先行者。
馬各生性恬淡,不求聞達,從不在人前談他的副刊功業。民國84年他從報館退休,讀書垂釣,自得其樂,民國94年辭世。《史記•商君列傳》有云:「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馬各「逆向行駛」,他是有其位而不居,據其名而未有。這樣的人,大概就是「君子」吧!
沒有副刊,這社會只有更沉落
現在,報業營收一年年衰退,讀報人口也一年年減少,副刊「美好的仗已經打過」,台灣各報副刊有的減少天數,有的縮小容量,教人看了有繁華漸褪的凄冷。如今馬各走了,高信疆也走了,瘂弦已退休離開新聞界。瘂弦的接班人陳義芝,在馬鳴風蕭呼喚大將之際,轉移興趣到大學教書去了。他把棒子交給宇文正,這名年輕女將雖然戰志戰力都有,但武器糧秣兩缺,像困守在灘頭堡的孤軍,正苦撐待變。變?明天會變得較好還是變得更壞?就不知道了。
但是我們確知,在一個窄狹的社會裡,副刊使人開闊;在一個喧囂的社會裡,副刊使人冷靜;沒有副刊,這社會只有更沉落。
但是,沒有報紙,何來副刊?要救副刊,先救報紙。至於如何救報紙,那是一個龐雜難解的問題,全世界的報紙從業人員都在苦思焦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