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經中國人長久、普遍使用,其美感由大傳統深入民間小傳統,造成了中國百姓特殊的審美氣質……
雖然住處相隔不遠,都是小碧潭一帶居民,能結識老畫家王壽蘐女士卻全賴法耘出版社朋友的引介。
記得那日許特維(按:法耘出版社總編輯)攙扶滿頭華髮的老畫家來至我處小敘。臨走時,這位溫文爾雅、行動徐緩的老太太回首見到公寓陽台一盆朝天光蔓生的細葉白花木槿。她駐足、挺胸而視。「多美!」王壽蘐抬臂上指那幾根流暢卷曲的枝條道:「你說,該怎麼下筆?」
應是畫興大發,一時沒有紙筆,她便以身提氣作勢,空手連連比劃道:「該由根部向上運筆呢,還是──當然,如果由頂端破空劈落,盤旋而下的線條會更蒼勁有力……」
老畫家忽然煥發的神采,予我深刻印象。來自深厚傳統的中國書畫家,熱情投身於尋求妙合自然的筆墨線條,其靈動之姿,便彷彿古詩中形容公孫大娘舞劍,可以翻滾騰挪舞成一片青光了。
我就像投身不能罷休的一管筆。
銀髮賽雪、心如熾火;相識久了,更瞭解她在坎坷生涯中始終不熄的創作熱情。或可以說,唯有水墨創作才是她生命中最大的支柱。「沒錯,這一生,」王壽蘐說:「我就像投身不能罷休的一管筆。」
毛筆是中國人所擁有最獨特的書寫工具,其表達力的豐富和微妙,堪稱「中國人之心」亦不為過。
上世紀初葉、哈爾濱大家出生的王壽蘐,在外祖父的愛護和教導下,稚齡即爬在大白紙上匍匐畫畫,乃至於十一歲由父親主導,開了平生第一次金石書畫展,被人讚為天才神童。
值此三○年代,也正是英國哲學家羅素客居中國,進行文化考察之際。他在一篇文章提到了中國人的毛筆與審美:「只要中國人持續以毛筆作書寫工具,便是世界上最富美感的民族。」羅素看出毛筆經中國人長久、普遍使用,其美感由大傳統深入民間小傳統,造成了中國百姓特殊的審美氣質。羅素也因此擔心:「希望中國人在近代遭受歐美文化擠迫凌侵之際,不至於匆忙拋棄自己許多傳統的好東西。如果只為方便而放棄毛筆,那就太可惜了。」
羅素所觀察到的中國人氣質,在民國初年一代人身上猶自十分鮮明。王壽蘐幼承薰陶,與水墨書畫結下終生之約;隨家人遷台後,更從名畫家張穀年「連雲精舍」進一步研習國畫傳統技法。
以筆代心,光影明暗自然入畫
「毛筆太奇妙了。」王壽蘐談起書畫,有說不完的興致:「我可以用它來揣摩古人筆意,也能隨心而動,與大自然合一,表達多樣情態,能開拓的境界簡直無窮無盡。」
回顧王壽蘐八十年來水墨創作,可以分類涉入多重審美領域。在習古方面,她上追宋元明清各大畫家的運筆氣韻,乃有題為〈倪瓚筆意〉、〈黃公望筆意〉、〈梅道人筆意〉等的山水作品。這種敬古、倣古,不標榜自我而試圖傳承古人精華的表現形式,也屬中國傳統藝術家所專有。
熟習古人技法,面對大自然寫生,便擁有推陳出新、隨造化而創新法的無限可能。我們可以欣賞到王壽蘐多重變化的寫生作品,諸如〈九寨溝珍珠灘〉、〈合歡瑞雪〉、〈天祥幽夏〉、〈尼加拉瀑布〉等。這些山水作品的技法隨風景特質而變,或雄壯開闊、或幽婉細膩,隨朝輝夕陰而使用不同筆法墨色,是王壽蘐技法表演的大舞台。
古來畫家能兼作風景及精描人物的著實不多。王壽蘐的人物畫觸目精采,創造出不少傑作。1970年,她在一場病後畫出〈白描觀音像〉。這幅淨瓶白衣、飄然踏蓮的觀自在菩薩彷彿慈悲人格的靈現,宛然天成,是菩薩造像的傑作。
不同於菩薩像的傳統線性表現,王壽蘐援西洋風的明暗光影入宣紙而成為具高度寫真力的肖像,諸如〈印順導師〉、〈證嚴法師〉等畫像神采奕奕,廣受人們喜愛。
1996年,年逾七十的王壽蘐手眼猶健,完成了瀟灑磊落的〈自畫像〉。這幅畫混用西洋明暗及中國線條皴染技法,把一位白髮紅顏、手持佛珠、面帶微笑而目光明銳的女畫家表現得躍然紙上。自清代傳教士畫家郎世寧把義大利風的美術技法用進中國宮廷畫以來,少見有如此成功混融了華洋傳統技法的作品。
「近年來,我越發體會到中國人所謂『書畫同源』,書與畫原本是不分家的。」王壽蘐說。
源自千年傳承的筆墨深情
王壽蘐至今保存了她十一歲開平生第一次展覽的篆文書法對聯。當時的小神童落筆工整,氣力完足,簡直像個小大人。隨後這一生,她勤寫不輟,書法的線條、結構涵括無窮美學,著實豐富了她的繪畫創作。
身體纖弱,高齡的王壽蘐有時不免眼花手顫,但一面對攤開的大白紙,她仍然會像那位八十年前的小女孩般投身匍匐。而此時的老畫家無心考究工整,積一生經驗,她已化身為一管筆,瞬間沾取所有殘剩彩墨,於紙上掃蕩翻滾騰躍。至此字即是畫、畫無非是字,書與畫也都合成一體了。
去年冬天,許特維開車接王壽蘐和我一同赴故宮博物院看名家書法展。伴隨著這位銀髮扶杖的老畫家走過光淨櫥櫃展示的懷素〈自敘帖〉、蘇東坡〈祭姪帖〉、孫過庭〈書譜〉,不禁承受一份千年傳承的筆墨深情。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誠然如民國初年英國哲人羅素所擔心:中國人在急遽的現代化中,已拋棄了不少傳統文化的美質。毛筆從常民生活中退隱,只剩不甚分明的美術表現。從王壽蘐現身,可以連帶令我們懷念起上一代引領風騷的藝文人物,諸如張大千、溥心畬、鄭曼青、劉延濤、劉太希、張穀年、陳定山、程石軍、程芥子、王北岳……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中國人的筆墨世界原需要一代代人心手傳承。如今高齡的王壽蘐仍孜孜不倦創作、授徒,期望一點薪火能在未來的世代熾熱的引燃一片。
正值王壽蘐積極整理畫作、籌畫畫展之際,我們於故宮行中共伴走過孫過庭的〈書譜〉專櫃,便以其中描述書法之美的字句,在此讚祝中國人所共有的一段水墨情: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
●「適化──王壽蘐的水墨歲月」於台北梅門賞廳(台北市中華路一段104號5樓)展至4月30日;5月6日起於新竹梅門賞廳(新竹市東光路192號B1)展至8月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