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第二三七期 2008/2/19
肆、基測作文修辭
在基測作文中,當作文能確立主旨、選取適當材料,架出完整結構,也能做到文字和標點符號的精準後,「遣詞造句」就成為基測作文六級分的最後關鍵。 基本上,修辭的作用是透過詞語的修飾、句法的形式,精確生動地表達出意象,從而引起讀者共鳴。所以它有著「錦上添花」的效果,不僅能透過詞語的推敲與錘煉,適當表達思想、情感的意思,還能以句式的選用與變換,使文章更優美,意境更完整。 雖然修辭的運用有賴於平常的練習,但這不代表我們不能為它進行分類。在這裡,遙光採用的是以文體屬性分類,將常用的十幾種修辭法,依照記敘文、論說文、抒情文進行分類,將最容易聯想,效果也最好的修辭方法置入其中,希望同學能「望文(文體)生辭(修辭)」,快速掌握讓文章出色的方法。
記敘類修辭
記敘文的文體,概分為寫人、記事、狀物、寫景和記遊五種分類,其共同的特色,在於「描繪刻畫」,相關的修辭方法如下:
(一)摹寫法
「摹寫法」是指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寫。其作用是使作者主觀的感受具體化,讓讀者的印象鮮明,從而引起共鳴。如民國朱自清〈荷塘月色〉:「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就是將黑夜所見到荷塘的樹,以「蓊蓊鬱鬱」描摹出具體的形象。
(二)誇張法
「誇張法」是指故意誇大,以吸引讀者注意力。其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用誇張的涕淚,來顯示自己激動的心情。
(三)借代法
「借代法」是指放棄通常所用的本名或語詞不用,另找其他相關的名稱或語詞來代替。其作用是突出形象與特點,讓被取代的事物顯得更具體生動。如東漢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就是以善造酒者的「杜康」,來代替「酒」。
(四)對偶法
「對偶法」是指在相連的上下兩句,或一句中的兩詞語,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對。其作用是使文章形式整齊,音調和諧,看起來賞心悅目,念起來鏗鏘有力。如唐代杜秋娘〈金縷衣〉:「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在記敘類的四種修辭手法中,前三者屬於詞語的修飾方法,第四者屬於句法的變換技巧。兩者相互搭配,能在具體的描繪之外,讓人有句法上的美感,對同學寫記敘類的文章,會有很正面的效果。
題目:知性之旅 說明:每個人都有出遊的經驗,所得到的感覺不一而足,有些讓你覺得興高采烈、意猶未盡;有些讓你覺得呆板乏味、無聊掃興。也有些出遊,充滿學習與啟發,讓你從中獲得許多。請就你的經驗,記述一次屬於「知性之旅」的出遊經驗,並概述你從中得到的收穫與省思。 (模擬試題)
知性之旅 深入歷史、文化、藝術、古蹟,這是一般人眼中的知性之旅。來一場知性之旅,不獨從中接觸人文氣息的涵養,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在旅程中充滿學習與啟發。然而,我的知性之旅,卻來自一次意外的夜遊。 那一回,學校在三峽滿月圓舉辦露營活動,我與幾個同學,趁著吃完飯的空檔,跑去附近夜遊。當我們夜遊至瀑布上方的小溪,意外地在清澈見底的溪底下,發現一簇一簇晶晶亮亮的反光,在手電筒照耀下定睛一看,哇!無數手持箝鰲的龍門守衛正在水中張牙舞爪,原來這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天然蝦場。而這些溪蝦似乎不常接觸人跡,當我們下水捕捉,他們反而視為食物落水而群聚,甚至主動游到我們的腳上。驚嘆溪蝦的大小此起彼落,大家都興高采烈地,想要捕捉更多更大的獵物。 就在我們沉浸捕捉的喜悅時,附近突然傳來警示的哨音,我們幾個人面面相覷,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當保育的守衛叔叔來到眼前,我們還呆若木雞,不知所措。原來,那個蝦場是保育的實驗地,因為我們沒注意到溪旁的警告標誌,才誤以為那是野溪的天然蝦場。守衛叔叔見我們並非故意闖入,索性帶我們參觀。他說,水底的溪蝦雖然長久以來都是餐桌上的佳餚,可是相關研究並不多,除了分類方面的資訊之外,其他生態、行為等資料均極為缺乏,可是這並不代表它沒有研究的價值。由於溪蝦多半生活在清澈的水域,因此可作為水域環境污染的指標;再者,由於溪蝦容易飼養,也是優良的水底生態教學材料;其他諸如溪蝦與魚類族群的關係、對水生植物生長的影響,以及河川生態問題,他都為鉅細靡遺地做了一番介紹,讓我們如痴如醉,彷彿走了一趟水底的龍宮探險。 近來山坡林地的濫墾,水土保持的破壞,河川溪流的污染,已使原來悠游於其間溪蝦的生存遭受嚴重威脅。為了讓目前尚存的溪蝦能繼續繁衍,除了維護棲息地和避免濫捕,我認為還可以徵收「溪蝦捕捉費」,將收來的費用,再用於環境保育或人工繁殖,如此,我們的溪流水底,將會再度充滿生機蓬勃、意趣盎然的驚奇。
在上述文章中,舉凡「清澈見底的溪底」、「一簇一簇晶晶亮亮的反光」、「驚嘆溪蝦的大小此起彼落」等等,都是「摹寫法」的基本表現;「手持箝鰲的龍門守衛正在水中張牙舞爪」,則以「龍門守衛」借代為溪蝦;而以「張牙舞爪」誇張形容溪蝦的騷動;至於「呆若木雞,不知所措」、「坡林地的濫墾,水土保持的破壞,河川溪流的污染」、「生機蓬勃、意趣盎然」,則是「對偶法」的句型變化。這些記敘類的修辭,為整個單純知性之旅的介紹,充滿了刻畫描繪的想像。
論說類修辭
論說文的文體,概分為夾敘夾議型、演繹歸納型、前因後果型、正負對立型、並立並重型、並存比較型六種,其共同的特色,在於「說理思考」,相關的修辭方法如下:
(一)譬喻法
「譬喻法」是指利用二件事物的相似點,用彼方來說明此方。其作用是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使人易於了解,讓被比喻事物或道理表達的更傳神。如北宋周敦頤〈愛蓮說〉:「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就是以牡丹比喻富貴,以蓮花比喻君子。
(二)映襯法
「映襯法」是指將兩種不同或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比較。其作用是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更為明顯。如北宋歐陽修〈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以對比強烈的「憂」與「樂」,來相互襯托其先後的意涵。
(三)設問法
「設問法」是指講話行文時,忽然由平敘的語氣變為詢問的語氣。其作用是引人注意,啟發思考。如唐代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是以設問的語氣,讓讀者思考,來深入作者預設的情境。
(四)排比法
「排比法」是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達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象。由於句法的秩序是層次的、交替的或是流動的,所以其作用為加深印象,重複說服。如朱自清〈匆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就是以輕煙、薄霧的重複排比,讓讀者能打從心底認同並深刻感受。
在論說類的四種修辭手法中,前二者屬於詞語的推敲與鎔鑄,後兩者屬於句法的選用與變換。兩者相互搭配,能在具體的比喻映襯之外,以問句促進思考,以排比強化說理的氣勢,讓讀者能在不知不覺中,心悅誠服。
題目:深耕與勤耘 說明:在農家生活中,耕耘是第一等大事!如果不付出心力深耕勤耘,有可能會喪失一整年的溫飽。將這樣的道理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無論經營任何事情,都需要深耕與勤耘。請就你個人的領會,為深耕與勤耘下定義,並舉出古今中外的例證,為你個人的領會進行詮釋。 (模擬試題)
深耕與勤耘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是明示人們想要得到多少成果,就必須付出同等的努力。然而,耕耘方法的好壞,將會影響到收穫的豐厚程度;如果不得法,將會事倍功半或前功盡棄,因此,怎麼耕?怎麼耘?就成為必須加以琢磨的地方。 耕要深,才能將作物紮實的立在土壤中,讓根吸收到更豐厚的養分。古時候有個棋藝超群的人叫做弈秋,有一次,他為兩個學生講解下棋的奧義,其中一位專心聽講,認真揣摩老師所講的內容;另一位表面上聚精會神,但腦海卻天馬行空,想著怎麼樣用弓箭把飛過的天鵝射下來。而兩人比賽下棋,後者當然不如前者。仔細分析兩個學生的高下,下輸的那位並非不聰明,也並非老師藏私,而是將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導致學習相對膚淺。所以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做事都一樣,總得「專心致志」,才能將生命的體會藉由深耕來開花結果。 耘要勤,才能將深耕的努力延續下來,克服艱難撐到開花結果的一天。戰國時的謀略家蘇秦,年輕時曾四處遊說各國君主,然而,沒有一個君主賞識他,而家人也認為他沒出息,於是他痛下決心,日夜苦讀。可是每到深夜,就不由自主打起瞌睡起來,他為了驅除睡意,每當自己昏昏欲睡時,便拿起錐子往自己大腿一刺,這樣努力的堅持,果然使他一年之後學有所成,得到各國君主的重用。所以韓愈說:「業於勤,荒於嬉。」沒有堅持到底的勤耘,又怎麼能嘗到收成的喜悅? 深耕與勤耘,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當我們做任何事時,除了體認付出與努力的重要性,也要能專一深耕與堅持勤耘,才能享受數以倍計的成果。
在上述文章中,是以「弈秋」、「蘇秦」的故事來比喻深耕勤耘的道理;用「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業於勤,荒於嬉」,來進行兩種作法的映襯;至於「怎麼耕?怎麼耘?」、「沒有堅持到底的勤耘,又怎麼能嘗到收成的喜悅?」等句子,是以設問促進讀者思考;「耕要深,才能將種子紮實的送到土壤中,也讓作物的根,有機會吸收到更豐厚的土壤。」、「耘要勤,才能將這份努力延續下來,克服無數險阻,撐到最後開花結果的一天。」則分在二、三段的開頭,以排比加深印象。這些論說類的修辭,為深耕勤耘的理論,提供具體生動的比喻映襯,強化了整體的邏輯思考。
抒情類修辭
說情文的文體,概分為因人生情型、敘事傳情型、感時訴情型、詠物興情型、即景抒情型、以理述情型六種,其共同的特色,在於「激發情感」,相關的修辭方法如下:
(一)轉化法
「轉化法」是指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一般分為人性化(擬物為人)、物性化(擬人為物)、形象化(擬虛為實)三種。其作用為借物抒發情感,或移情於物上,或將情感實像化,藉著被轉化的事物表達得更淋漓盡致。如東漢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透過「擬人法」的轉化,賦予豆情感,訴說被煎熬的心情。
(二)倒反法
「倒反法」是指文辭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心的真意相反,如表面讚賞,其實責罵;表面貶抑,其實讚賞。其作用是透過反面的文辭,表達心中真正的感覺。如民國胡適〈母親的教誨〉:「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就是胡適母親以「多麼得意的事」的反向嘲諷,來顯示自己心中真正的生氣與難過。
(三)類疊法
「類疊法」是指同一個字詞語句,重疊反覆使用,或隔離反覆使用。其作用除了讓文章有整齊美,讀起來有節奏感,更能藉著字詞語句的再三吟詠,深刻表達情感。如南宋辛棄疾〈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就是以「愛上層樓」的類疊,來表示「強說愁」的醞釀與躊躇。
在抒情類的三種修辭手法中,前兩者屬於詞語的錘煉,第三者屬於句法的變化。其中,「類疊法」雖然只是句法結構上做變化,但這種吟詠,很適合用來營造情緒的感染,偶一為之,會有畫龍點睛之效;至於「倒反法」,由於表面的詞語與心中的真意相反,所以多半出現在記敘兼抒情的對話,或論說兼抒情的規勸或舉例,使用時機反而不如前兩者頻繁。
題目:含蓄之美 說明:吳喬《圍爐詩話》卷一曾提到:「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那是因為詩的含蓄,能令人放在心中咀嚼,慢慢品味體會與感受。請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有什麼樣的經歷,讓你體會含蓄之意義?又有哪些事物或地方,展現出含蓄之美?請寫下你的經驗,抒發你對含蓄的感受。 (模擬試題)
含蓄之美 有一次,爸媽帶我到美術館參觀畫展,當時正在展覽兩個主題,分別是西方的油畫跟東方的國畫。西畫的著色淋漓盡致,色彩與布局展現了熾熱而濃烈的情感;而國畫的山水則含蓄寫意,簡單的線條與調色,卻讓人有無限的想像。 我問媽媽說:「國畫與西畫的表現手法完全不一樣,你喜歡哪一種?」媽媽說:「國畫的含蓄給人悠然的感覺,彷彿可以漫步在南山,漫步在雲端,緩緩馳騁未盡的想像。」爸爸聽了打趣道:「是呀!最好能就這麼漫步到畫裡,成為畫中美女。」等媽媽亦嗔亦羞的白了爸爸一眼,才認真表示道:「就是因為國畫無法一眼看盡,所以反而令人可以充分品味與咀嚼。」兩人欣賞的角度雖不同,但一樣都有共同的元素,就是含蓄。 中國人喜歡講中庸之道,凡事喜歡預留三分餘地,那是給自己的從容,也是給他人的寬容。雖然《論語》說:「過猶不及。」但是也說:「與其不孫也,寧固。」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很多人認為應該多表現自己,才能盡情揮灑、展露頭角;但我認為含蓄一點,不僅可以在待人接物中,多留幾分謙遜,也能在應對進退裡,促成「以退為進」的另類張揚。 宋代的文人畫,強調詩、書、畫一體,總在畫卷留點天地,讓賞畫的人自由遐想;音樂家的演奏,旋律抑揚頓挫,有時也會停頓好幾個休止符,讓旋律產生「無聲勝有聲」的意境;而我們做人做事,也要懂得謙遜與含蓄,讓許多想法與思緒留一點內斂的空間,等咀嚼的人不經意覺悟人我是非,才能體會不加顯揚的用心良苦。
在上述文章中,「西畫的著色淋漓盡致,色彩與佈局展現了熾熱而濃烈的心情;而國畫的山水則含蓄寫意,簡單的線條與調色,卻讓人有無限的想像。」是將畫作的色彩化虛為實,轉化為實質的情感;「漫步在南山,漫步在雲端,緩緩馳騁未盡的想像。」是企圖用漫步的類疊,表達心中感受的悠然;至於「最好能就這麼漫步到畫裡,成為畫中美女。」是屬於「倒反法」,表面上讚美,實則故意打趣,為文章增添幾分莞爾。這些抒情類的修辭,為「含蓄」的以理敘情,提供具象的形容與寄託,讓心靈的想像與醞釀的情意,有了抒發的方向。
小結
在基測作文修辭中,遙光將遣詞造句常用的修辭法進行分類,目的是要讓同學在暢所欲言之餘,也能兼顧中國修辭之美,令讀者眼睛為之一亮。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雕琢,畢竟是一種「錦上添花」,是在文章的「神理氣味」之外,盡量兼顧「格律聲色」,如果一味執著詞句之美而「以辭害意」,反而不足為取。 從題型分析,可以掌握基測作文立意取材的方向;從結構分析,可以掌握基測作文布局分段的作法;從修辭分析,可以掌握基測作文的遣詞造句,接下來,遙光就要將這些各自獨立的訣竅,組合成史上最好用的寫作秘笈總訣。
撰文者:遙光/傳統中國文學網站站長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 ||
|
|
|
|
--
由 澎湖民宿。夏天來了民宿 於 2/18/2009 08:25:00 下午 張貼在 澎湖民宿。夏天來了民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