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波Web2.0發展大勢底定:除了無名部落格外,另一個能吸引多數網友的服務是
PLURK(撲浪)。重度使用者喜歡
Twitter(推特),但鄉民顯然更愛「撲浪」:玩法跟PTT很像,一句話就可以引來數十則精簡的一行文,每個人可以同時追蹤上百網友發言。許多「撲浪客」不識彼此,卻能享受亂入、漫談的快樂。
傳播工具會影響社會集結。台灣去年發展迅速的網路活動
Punch Party (PP),部分參加者原先聚集在「黑米」,而「黑米」曾帶動樂生運動的網路動員。黑米式微時,這群人已經轉換到推特。幾次PP活動後,已發展到「發佈消息後經過推友轉推很快就額滿」。最近加上撲浪力量,第十次PP活動的120張票,16分鐘就搶光。
另一件插曲是部落客彎彎在她的撲浪上講一句「無名blog的VIP快到期了…還要續約嗎」,便引發一場網路論戰,無名的社群經理與眾多部落客都捲入。這讓人看到新型態的動員(與反動員)。而透過部落格、結合推特與撲浪,許多類似PP,由「有特殊興趣的網友」輪流上台花七分鐘講20張投影片分享生活經驗的活動,越來越普遍。
(或如評論家
劉威麟主辦的
SWEET100,以相同主題輪流請稍有成就的業界人士主講,也是場場爆滿)
PP式的串連,讓小眾訊息多一種有效的傳播方式。而當聽眾也有自己的「撲友」或「粉絲」時,將訊息傳達給一個人,就有可能在他的粉絲裡激起漣漪、引起連鎖反應。不過,群眾的壓力常引發盲目的從眾行為,而「人氣」背後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或商業利益,也可能會讓網路意見領袖更向主流妥協或謹言慎行,或趨向歡樂、Kuso的表達方式,也可能挾群眾力量以遂私願。但比起病入膏肓的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撲浪還是讓人看到突破的希望。
台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時,綠黨候選人溫炳原發新聞稿聲援華光社區住戶,結果實際行動時沒有住戶出現,「苦勞網」懷疑是
疏於經營社區所致。我認為綠黨這類理想者的未來在推特、在撲浪。這需要長期的經營與組織運作,但會勝過選戰時才造勢與發新聞稿。我的病人裡許多三十幾歲的家庭主婦,煩悶時會上網亂逛。她們不太玩其他Web2.0服務,但會接受撲浪。「革命之路」(另譯:真愛旅程)電影裡到巴黎的夢想終難達成,但多數人總會期待值得懷念與悸動的生命。PP滿足了人們自我實現的夢想與彼此觀看的慾望,也可能促進一些鬆散的結盟。為了證明人類存在價值的革命之路已露出曙光,但時機到來前你總得做好準備。(本文首刊於數位時代雜誌,回應請至
作者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