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年】 婆耆舍長老是個詩人,這偈頌說的是:從前我心狂亂的時候,走過一個鄉鎮又一個鄉鎮,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這樣走來走去,無意間遇到了佛陀,他可憐我,就教我正確認識人間的真相(蘊、處、界)和生存的事理(緣起、苦集、苦滅)。我聽了豁然開朗,就出家成為無家的人了……《雜阿含•1114經》: 波斯匿王非常敬愛的祖母忽然死了,他在城外火葬場料理完後事,弊衣亂髮跑去看佛陀,這麼說:「要是能夠換取祖母回生,我願意全部捨棄我國中所有的象、馬、七寶,甚至於王位,啊,現在生死長辭,悲戀憂苦,真是受不了,我終於明白師父您所說的:有生就有死,沒有不死的。」 《雜阿含•897經》:
有一次,舍利弗和迦葉駐在靈鷲山,幾個外道跑去拜望舍利弗,這樣問:「尊者舍利弗,請問你師父死後還存在嗎?」
舍利弗答:「各位朋友,我師父不談這種問題。」
「你師父死後就不存在。」、「你師父死後,也許還存在,也許就不存在了。」、「你師父,沒有死後存在或不存在的問題?」
舍利弗一概回答:「我師父也不談這種問題。」
佛陀弟子中智慧以舍利弗第一,苦行以迦葉第一。那些外道非常失望,就說「為什麼問遍各種可能性,你都回答你師父不談這種問題,咦,你貴為上座弟子,卻無法說明無能辯解,愚癡像沒有智性的嬰孩」,說了,匆匆離去。當時,舍利弗和迦葉各在相近的樹下打禪靜坐;外道走遠了,舍利弗就和迦葉討論這個問題。 迦葉這樣說:「師父死後還存不存在,是形體的問題,認知的問題,但是,師父已經超脫形體和認知的拘束,正因為這種超脫所以被尊稱如來,一旦解脫就沒有死後存在或不存在的問題,所以師父不談,他認為不必談。」
《雜阿含•953經》:
有一次,佛陀駐在靈鷲山迦蘭陀竹園。
一位婆蹉種出家人,慕名來問:「聖者,你以為如何,所謂的『我』是實在的嗎?」佛陀沒回答。
他再三問,佛陀再三不答;於是,問者就走了。
阿難當時在佛陀身後為佛陀拂扇,說:「師父啊,他一定會認為師父沒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這樣不是會更加增長他的邪見嗎?」
佛陀就說:「如果他原來認為是實在的,我回答是實在的,就會增加他原來的邪見;認為我們的身心是常住不滅的。如果我回答無我,我是不實在的,而,這正好是他認為的;那麼,他的癡迷也許就會更加增長,認為我們的身心由於一期生命的停止而斷絕。不,不是這樣的。我所以被稱如來,正因為我不採這種極端的靜態見識天下事物,我取動態論法。」
《中阿含•箭喻經》: 那時候,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鬘童子在僻處坐禪,忽然心生一念:世界是永恆的或不是永恆的?世界是有限的或是無限的?靈魂和肉體是一體的或各自存在的?如來死後,繼續存在、不再存在、既存在也不存在、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這些問題,師父總不解釋;不是將以擱置、排斥,就是不肯明白的說。我實在受不了,一定要問他明白。要不然,我就要離他遠去。真是的,如果對於這些問題不知道解答,他就應該正直的承認,說自己不知道。 後來,在吃飯的時候,這個波斯匿王朝財政大臣的兒子,雖然禮貌來到佛陀座前打恭作揖,卻口氣不善的向佛陀那般質疑。∼未完,詳見《歷史月刊255期》∼
.日常佛學:佛陀的本事和原始教義 (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