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智博
4.建年說:小心會長螞蟻 東海岸最令人心動的地方,就是常常讓你在不自覺的當下,被自然環境所衍生的氛圍整個浸透,如同海浪般層層襲來、就在微風輕輕吹送、月光透過樹梢緩緩灑落間,就整個人這麼地融在其中。
愛喝咖啡的人很清楚,一杯好咖啡,倒入杯中剎那的濃郁香氣、入口淺嘗時的回甘,以及加入奶油後呈現舌尖的溫潤感、喝完之後渾身上下的舒暢快意,足以令人回味再三。
細聽三姐妹的歌聲,你的思緒會被細緻聲音所引發繞在心頭上,就好比東海岸給人的感動、如同好咖啡帶給雅客的喜悅,沒有刻意去挑起,人卻就這麼一層層的被卸下心防,浸淫在如同焦糖、花蜜與甘泉交織纏綿的合聲中。
由於三個人音質實在相近,製作人陳建年早在當年收錄「媽媽的花環」時,就因為三姐妹的聲音「真的太甜了」,決定在最後合聲部分混入一段男聲來調和;『不然會長螞蟻』。縱使三人都已成為「中古美少女」,音質不若多年前的清澈,惟在歲月的沈澱下,聲音蘊成潮水般穩實的氣韻,猶似醇酒的後勁,總令人在不知覺中醺醉。 在陳建年長期以來的創作過程中,每當完成一首歌或一段曲子,總是迫不及待的會與一堆人分享,這群兄弟姐妹們也就自然而然的去學唱,成為一種非常奇妙的「音樂習慣」。甚而,二十幾年前一手打造出山青服務隊、目前已是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主任的林志興,在聆聽建年近來多起創作時,也忍不住讚嘆:「他是音樂人,純真的追求音樂創作的樂趣,而不是追逐市場的流行音樂人,從自己(我)出發創作音樂,而不是為了市場做音樂。自成品味巂雅的風格,令人佩服!」
多年以後,當大夥仍如同過去般自然而然的聚在一起,脫口而出的曲目,常常就是建年在十七、八歲的創作,或許也因為如此,建年在深深感受音樂與部落生活之美的同時,特別是受其外公陸森寶先生的影響,興起「寫歌給部落親友傳唱」的念頭,也才以三姐妹的音質為主要元素,創作了一系列的母語歌曲。
「我當然知道三姐妹的聲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加成熟,也許音色不若過去清亮,但是這張專輯我要的,也就是收錄她們三十歲以後的聲音。」建年以其再自然不過的方式,於去年中開始「南王三姐妹」的專輯製作,而三姐妹對此也極其自然的接受,因為這些原本就是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不同的只在於,過去是在家�的庭院�唱,最多就是錄在錄音帶中,現今則是錄到被老人稱之為「圓圓的錄音帶」的CD�,還可以分享給很多人聽。
受限建年於蘭嶼服務關係,常常「必需」要利用建年休假返回台東的短短時間完成,錄音時間卻也因此拉長不少,三姐妹更沒有「狀況不好」等藉口。只是真的狀況不好時,怎麼辦?兩盤臭豆腐、一瓶好酒再加上泡個好茶,建年就這麼的一點一滴完成所有專輯錄製(還包括配樂及混音等工程),還要無視三姐妹因求好心切而再三要求重錄的抱怨,「已經夠好了,還要怎樣啦。」
三姐妹對此難道沒有怨言?其實共同的抱怨就是認為自己「還可以唱更好」,因為三個人都對這張專輯心存感激:「有多少人在回歸平淡二十年後還可以圓夢出專輯?製作人還是陳建年耶,還真怕砸了建年的招牌。」
5.聽見飄逝的青春。 從台北回來後,終於、大概、應該、可能、也許、搞不好、說不定是了解角頭對於這張專輯的想法,本想趕緊定下心來寫寫,結果又出了一大堆事,真是圈你個叉叉的靈祖馬!
還好,角頭老闆43對於我這種「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方式不做太多限制;寫東西對我來說也不是辛苦事,既然如此,就給他勇敢努力的寫下去吧。(以上又是想到什麼寫什麼的內容,留給你們刪,嘿嘿!) 「南王姐妹花」這張CD中多首卑南母語歌曲的誕生,還真要感謝新聞局主辦的「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記得五、六年前這項比賽開始後,由於�金對於大多都是苦哈哈的原住民音樂創作人來說,還真的不少(可以買樂器、還貸款、交很久沒有交的健保費等等),吸引不少人去參賽。
建年(他不是為了獎金啦!)在第一屆比賽結束後,開始嘗試寫卑南母語歌曲,第二屆他以「唱我故鄉」及「烙印祖靈」參賽,結果只有「唱我故鄉」拿到佳作,「烙印祖靈」連邊都沒沾上(實在是傷了身為作詞者的我的心),還好前年的比賽中,「真的很不甘願」的他再創作了「美麗的情懷」與「雙河戀」,並以「雙河戀」拿到當年的首獎。(千萬不要問「美麗的情懷」這首歌有沒有入圍,因為它和「烙印祖靈」一樣,不適合比賽啦。)
這一連串的母語歌曲創作,感謝建年的父親陳光榮先生,以涵意甚豐的母語將中文語意譯出後,再由建年譜上動人的曲調。因為這些創作曲也都由三姐妹演唱下,三姐妹專輯也才得以成形。
除了這四首歌以外,專輯中的「姐妹花」這首歌,依據建年一開始的說法,是「我真的在寫籬笆中開出那種黃黃的小花」開始,等到寫好曲了以後,竟然就把原來的詞忘光光(很好笑,連三姐妹加上陳建年,都沒有一個記得起來剛開始唱的詞是什麼內容),最後再由他們腦力激盪下,才寫出整首歌詞。不過建年在歌曲完成後的心得竟是:「我很擔心,這首歌以後最常聽見的地方,是路邊的檳榔攤上。」(空氣中流洩著『姐妹花在小路邊、姐妹花在溪水間』的歌詞,小姐則大喊著:人客呀,買檳榔喲。這是什麼畫面呀…)
更好笑的是,三姐妹美聲首次問世的作品「媽媽的花環」,是建年第二張專輯「大地」中所收錄的歌曲,然而在部落中被人聽見並大為讚賞,竟然是在一場長老的喪禮中播放後,參加的老人家一面擦著眼淚,一面用原住民的語法(母語直接翻成國語)對三姐妹說:「很好聽呢你們的唱歌,嗚嗚嗚…」
由於三姐妹受民歌影響很深,因此專輯內也特別收錄了原本由包美聖所演唱的「長空下的獨白」,這首歌經建年重新編曲、以吉他三指法方式呈現,再由三姐妹詮釋後,展現不一樣的民歌風情。再聽見這首歌的林志興感觸良多表示,自己從歌聲中跌回過往記憶,更想起過去救國團時代的種種,忍不住稱讚「三姐妹聲音依舊美麗,出片後會讓太多人回想起民歌時期的自己」;但又隨即在三姐妹因被捧而高興的同時,再讓人噴飯的說:「聽CD想像畫面就好,千萬不要看封面的照片,因為會幻滅。」
另在合唱曲中的「小姑娘」、「小米酒」等歌,也屬民歌時代的產品(當年的原唱者可是陳淑樺呢),因歌曲旋律與原住民歌謠相近,救國團時代就是三姐妹帶動唱的主打歌,三人唱這些歌默契好到連細微的轉音唱法都一致,最主要的,還能直接連接到原住民傳統歌謠(因為都是AM系列),唱來快樂又熱鬧。
至於唯一不是由三姐妹演唱的「烙印祖靈」,演唱者是三姐妹中惠琴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岳母大人林秀月女士,媽媽唱歌的功力不在話下,歌詞背後則是一群幾已凋零、人數稀少的紋手老人故事。
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為了紀錄包括東排灣、魯凱及卑南族紋手文化,約在十年前連續數年舉辦了「向紋手老人致敬」活動,因為工作因素,接連拍了幾年的紋手老人,除了看見當時最年輕也已近八十歲的十幾位老人家,在短短幾年接連快速逝世(目前應僅存極少數吧)而難過外,更因疼愛我、並在我六歲時去逝的外曾祖母也是紋手老人,對於這些手背上刺滿家族圖騰的老人家,有說不上的親切感。
老人家見我拍攝他們手背的圖騰時,曾托起我的手貼在他們的臉龐上;他們或許只是在表示感謝,但我卻因這個動作深受感動而忍不住落淚,更對卑南族現今已無紋手長輩健在而難過。
有天,我把紋手老人的故事告訴了建年,並把拍下來的照片拿給他看過後,「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吧!」建年的一句話說得簡單卻也沈重,我則花了近五年時間,才將這些感觸化成文字,並由建年請爸爸翻成母語歌詞。
我清楚記得當陳爸爸告訴我,這些詞句也勾起了他對紋手祖母的思念時,眼中還閃爍著淚光,而當聽見岳母詮釋這首歌時,更讓我滿心感動,因為起碼我們用卑南族語記載了紋手老人的故事,更希望日後還有其他創作人,能以排灣或魯凱族語譜出同樣的故事。
這張專輯紀錄了好多好多的故事,譜下的又何止是建年希望呈現的三姐妹歌聲,他其實藉由三姐妹的天籟之音,為我們把那似已飄逝的年代重新尋回,串成珠簾、化為音符,隨著微風在部落所有角落響起;裡面也收錄了孩子的聲音、為三姐妹圓了長久以來的夢想,以及我們最終的期許:「把生活點滴化成歌聲,在歡唱中體現存在,在傳唱中保存記憶」。如同陸森寶阿公的歌一樣,讓這些歌聲能夠流傳在部落裡,真正成為「部落裡的美聲」。
�������
�� 編按 � �
�������
•《南王姊妹花》歌曲試聽
http://www.tcmusic.com.tw/cd/045/Default.htm •焦糖...花蜜與甘泉:南王姐妹花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honeyvoic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