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泰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 王先生45歲,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沒有近視,平時眼睛也沒有什麼問題,大學畢業至今已工作超過二十年,工作的性質與良率品管有關,需要大量強光的幫助來發現晶片或晶圓的瑕疵,每天從早忙到半夜。一週前早上醒來突然發現,眼睛正中有一團黑影,想看什麼就看不到什麼,整個視力壞到剩下0.3,到醫院檢查,醫師說這叫「自發性黃斑部病變」。 我們知道長期陽光曝曬,不只對皮膚造成病變;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這是因為99%射入眼睛的紫外線,會被水晶體吸收,日積月累水晶體就會混濁,誘發白內障,所以過去所指「光線對眼睛的傷害」,主要是指「紫外線對水晶體的傷害」。 才解決白內障又要面對黃斑部病變 病患有了白內障,會抱怨「視力下降」,這是因水晶體混濁導致影像模糊,而且阻擋光線進入眼底,視線不明所造成。接受白內障手術移除混濁的水晶體,置換成透明的人工水晶體後,將使病患「大放光明」。 像這樣的手術在歐美施行已有二十餘年,結果很多病患在術後十餘年,視力又逐漸變壞,分析起來,就是因為罹患了「黃斑部病變」。 現今植入的人工水晶體已有預防紫外線的功能,但卻仍不能改變黃斑部病變增加的事實。這就使得眼科醫師必須重新檢討這其中問題的所在?混濁的白內障與透明的人工水晶體,既然都能吸收紫外線,那麼它們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由於人工水晶體是透明的,它可以讓可見光長趨直入眼底,這樣當然可使我們視線清晰,但是統計上可見光照射日久,卻引起黃斑部病變。換句話說,人工水晶體雖然可預防紫外線,但因無法阻擋過度可見光進入眼底,反而造成光線對黃斑部進一步的傷害。 整體而言,紫外線對水晶體是造成傷害,但水晶體犧牲自我的功能,卻成就了黃斑部的健康。所以我們應認定水晶體吸收紫外線變成白內障,是狹義的「紫外線對水晶體的傷害」,而非「光線對眼睛的傷害」。 可見光中的藍光 視網膜受光呈像才使我們看到物件,研究顯示,藍光是可見光中最接近紫外光能量最高的部份,它佔白光中的60%,其波長介於400∼500nm之間,感光細胞若長時間慢性接受藍光照射,細胞中的色素會促進光毒素的反應,較易使視網膜細胞受到傷害。 因為黃斑部正對著瞳孔的視網膜構造,它接受直射入瞳孔的光線,它的影像訊息構成了我們的中心視力。黃斑部越中央的部份,感光細胞越密集,它的解像力越高,影像也是越清楚,但是要影像越清楚,受光當然要越強,傷害自然也越大。 老化傷害 老化傷害是指眼睛各種組織隨著年齡而功能下降,例如色素性上皮層功能下降,則感光細胞產生的廢物,無法被其分解與運送,容易造成廢物堆積。而布魯氏膜功能不佳,廢物的堆積也會造成膜的增厚,這樣的變化會更加降低黃斑部對氧化壓力的耐受性,使視網膜對氧化傷害的敏感度增強。事實上脈絡膜也會因年齡改變,使脈絡膜血管管壁增厚,最終因為管腔容積下降,使得脈絡膜血流不足,整個黃斑部的功能就變差了。 黃斑部像一般組織一樣,會有老化傷害,但也因其與光線的特殊關係,所以也會有氧化壓力,進而形成嚴重的氧化傷害。事實上氧化傷害對老化傷害會有加成的作用,而老化傷害也會促使黃斑部對氧化傷害的忍受度下降,也就是說,正常人能紓解的氧化壓力,也會因年齡漸長,老化傷害越厲害,使黃斑部變得容易受到光線的氧化傷害。 我們可以知道,黃斑部的氧化壓力再加上黃斑部的老化傷害,造成了黃斑部在照光呈像時嚴重的「病變壓力」,這種病變壓力如果不能適時排解,黃斑部就會受到光線所促發自由基的傷害了。所以我們可以說,「光線對眼睛的傷害」是指「藍光對黃斑部的傷害」。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