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皆是的焦碳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漂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牆,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沿岸化學工廠林立的萊茵河,更有如一道被 6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成的雞尾酒。─麥瓦爾《我國的大自然》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柏林及其北方約4.5小時車程的魯爾工業區,就成為拖著德國從戰火灰燼下再站起來的火車頭,但也造就了這片土地在50年代,成為人們口中「歐洲大陸最骯髒的地區」。 | 高雄市捷運站站體大多採通透式設計,具備通風、明亮等的特點,是節能減碳的最好示範。(攝影/黃昱貴) | 你聽吧,麻雀都被迫搬了家,風在哮喘,樹在咳嗽,而你這毒癮深重的大煙客啊,仍那樣目中無人,不肯罷手,還隨意撣著煙屑,把整個城市,當做你私有的一只煙灰碟。假裝看不見一百三十萬張,--不,兩百六十萬張肺葉,被你薰成了黑懨懨得蝴蝶,在碟裡蠕蠕地爬動,半開半閉,看不見,那許多矇矇的眼瞳,正絕望地仰向,連風箏都透不過氣來的灰空。─余光中《控訴一支煙囪》 台灣重工業的首都、最大的國際港口……,過去港都靠著中鋼、台灣中油、台灣國際造船三根大煙囪,引領台灣走向經濟起飛,登上亞洲四小龍的寶位,但所遺留下來的環境污染,讓溫文儒雅的鄉愁詩人也不禁發出怒吼。 相見不相識─柏林、高雄大變身 「柏林最近精采得不得了,現在全世界最紅的城市就是柏林!」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說,其實,這股驚喜之感,早已經傳遍全世界,台達電歐洲總經理張財星、大同公司董事長林蔚山…等企業家去年重回柏林,共同的感覺就是「幾乎快認不出來了。」這幾年柏林在環境污染改善上,可以說繳出了一張驚艷世人的成績單,根據聯合國調查,至2005年底德國二氧化碳已減量18%,高居世界第一,2020年目標減量40%,到2050年更要減量80%。 反觀國內,我們也可以發現有一座都市有著跟柏林一樣,大蛻變的氣勢,那就是我們的港都─高雄市,在過去幾年,高雄市的空氣品質不良率從10%降到6%,去年更降到只有4%,各項政策與公共建設都瞄準了節能減碳與綠建築的大標的,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現在就讓我們替中外兩座標榜綠色的城市,來個超級比一比吧。 環保建築正當道 走訪距離柏林1.5小時的UBA大樓(德國聯邦政府環保局),蜿蜒的外型,以及有七種顏色變化的窗戶,透明的玻璃屋頂,以及成排的太陽能板,讓人看過一眼就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棟具環保指標性的大樓到底有多綠?UBA建築導覽員比吉特•海尼克(Birgitt Heinicke)表示,這棟建築除了木板是使用可再生的木質材料,玻璃則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玻璃外,內部採用40%比例的玻璃,外觀採用60%,目的就是為了採光,可以節省照明電力大約50%。 | 高雄市可稱得上是全國對單車騎士最友善的都市。(攝影/黃昱貴) | 除了指標性建築外,在德國更將綠建築的概念,利用在都市更新上,汰換老舊的機電設施,並使用12公分厚的絕緣體(Insulation)把整棟大樓包起來,讓屋齡老舊的閒置公寓,一下子成為搶手貨。 而在高雄市,除了眾所週知的綠建築模範─世運主場館之外,其實放眼望去,處處可見綠色公共建築,就以去年通車、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捷運站來說,站體幾乎都是採開放、通透的設計,增加空氣對流,在炎熱的南台灣可省下空調費,而且不只在白天有採光的優勢,甚至在夜晚,都能巧妙利用光及玻璃的元素特性,讓捷運站產生自明性。 除了設計上的匠心獨具,建材上也有玄機,除使用高度回收性鋼材,玻璃更是採透水性太陽能玻璃,除符合綠建築九大指標中的「基地含水」外,更讓整體建築能呼吸,甚至有利於雨水回收率提昇,達到節省用水的目的。…文未完,詳見〈高雄、柏林 超級比一比 綠色新港都 V.S. 未來新都 (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