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不習慣的芥末時,一個女學生為了整另個男學生,對他說:「你如果把這些全吃下去,我就讓你親我一下。」男學生二話不說,將一口芥末全吞下去……
在義大利「慢食」學校拿得碩士的台灣「食材達人」徐仲,結合台灣民間力量,邀請「慢食」學校十五位學生來台十二天,做一趟「美食、食材」之旅。
雖然是首次來台,但慢食學生經過專業訓練,其中有人原做廚師、記者,具評鑑能力,交流結果,讓我們了解外國專業者對台灣飲食文化的看法。
茶與芥末
年輕的學生之間,有很可愛的互相玩鬧的方式。吃到不習慣的芥末時,一個女學生為了整另個男學生,對他說:「你如果把這些全吃下去,我就讓你親我一下。」
男學生二話不說,將一口芥末全吞下去,還故意留了一些在嘴角。女生言出必行讓他親一下時,也沾了滿嘴。
來自澳洲的Prior先生本身是記者,要替《Food & Wine》雜誌寫一篇文章,我本來怕行程為顧到台式、中國、客家、原住民飲食多元化的安排,會讓他很難整理出一個脈絡,可是卻得到這樣的回答:「我寫台灣的茶。」
台灣的烏龍茶,被稱作Black Dragon(黑龍),在國際間、特別在行家之間,頗具知名度。學生分不出各地茶的特色,更不解何以連本有系統的介紹台灣茶的英文書都沒有:「我們的巴薩米可醋、橄欖油,都有書依產地、品種、作法可供參考啊!」
麻糬、愛玉、鮮草怕怕
學生們比較不能適應的,仍然是那些口味比較特別的食物。比如他們稱為「中國芝士」的豆腐乳。我們的「珍貴」對他們也不見得有意義:比如吃檳榔心、花,藤心。所以東港的徐式龍先生要請吃Toro,我直接說:「不需要啦!」
我原以為用糯米做的麻糬,沒那麼特別,沒料到每個人都對我說:「這樣黏黏的東西、又軟又膩,卡在喉嚨裡,會把我噎死了,吞都吞不下去。」
所有人也都不喜歡愛玉、鮮草,認為與小時候母親灌的草藥很像。這點我十分能了解。
對兩個隨行的日本記者來說,我們都喜歡在「多力米故事館」做的「米評鑑」。結果是西方學生重米的香味,而我們東方人重Q、黏的口感。
傳統的台灣文化
有文化氣息的場域,果真也是另個吸引人之處。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同我提到,他們對在一棟古老的房子裡學做紅紅的點心,一群台灣媽媽們頭上戴著花花綠綠的頭巾,印象十分深刻。
原來,徐仲情商借來一棟180百年的合院,請農會「田媽媽」來示範做紅龜粿。從用石磨將米磨成米漿、作成、蒸熟,都讓學生一一參與。
學做小月餅則有意外的結果,大夥發現很適合南義口味,還要引到義大利。學生喜歡迷迭香醋,但對包裝有意見,乾脆就當場給建議還畫了草圖。參觀以泥火山水做豆腐,有人拿了幾罐水要回義試做泥火山水芝士,他故鄉就在維蘇埃火山旁。
平衡感、或者說食物的均衡感,也是這些慢食學生的要求。這讓我不免想到,我們比較習慣單一強力刺激的口感,比如強烈的麻、辣、大蒜、蔥等等,也不在意某些調料(豆瓣醬等)掩蓋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均衡」在我們一般飲食的要求裡,的確沒有西方那麼著重。
所以當我們的大廚說中國菜首重「爆香」,西方人恐怕只會以為「霸味」。
學生們多半不喜歡海鮮加上太多調料烹煮,尤其是不熟悉的醬料。但卻不排斥肉類調料,比如「荷風中國菜」不太辣的「宮保雞丁」,贏得好評。
慢食菜單
我跟了花東、高雄這段旅程,想看看這樣深度的台灣美食之旅,是否也能作為另種觀光。在「台灣觀光學院」試到學生做的芳香療法,細心、細膩猶勝營業。較少為人知的原住民市集、「銘師傳」的手藝,都令人驚豔。
以精緻歐式料理文化著稱的高雄「帕莎蒂娜」餐廳,支持麵包師傅吳寶春得到「世界杯麵包比賽」第二名,這樣的國際成就讓學生刮目相看。
「帕莎蒂娜」最近推出的「慢食」菜單,用的綠竹筍不只有產銷履歷,連栽種的土壤氣候都作介紹,真是又進了一步。
當學生問:「台南、台中的夜市有何不同?」
更顯現台灣飲食文化資訊模糊、缺系統規畫。真的有待大家繼續努力。
整體來說,徐仲安排的「慢食」學生來訪,一開始學生根本不知道台灣,還問:「要不要打瘧疾預防針?」多虧留在學校做助教的香港人林文蔚促成才成行。這次的交流使「台灣」登入「慢食」系統的版圖,再進一步向外推廣台灣美食、食材可以預期。
但問徐仲要不要再辦第二次?
「三年內不會,全部要自己找贊助太辛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