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薩因為地理環境的因素,在羅馬帝國時代就已是重要海港,中世紀時期因航海路線的擴張與活躍的貿易活動,而發展成為地中海西岸之海權強國。政治與經濟的穩定也促進了文化的個別化與特色化,加上和西班牙及北非的商業往來,回教世界的數學與科學隨之傳入,幾何原理的應用使得藝術家突破當時的限制,蓋出又高又大的教堂,同時還大量運用圓拱、長柱及迴廊等羅馬式建築元素,形成獨樹一格的「比薩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神蹟廣場(Campo dei Miracoli)上的建築群。
13世紀末,比薩逐漸衰亡,接著被翡冷翠納入版圖。雖然政治上不再獨立,但比薩的文化影響力依然存在,今天在托斯卡尼的西部到處可見整片圓拱與裝飾性假拱廊的應用,這正是獨特的比薩式風格,而比薩也成為義大利中部唯一能與翡冷翠分庭抗禮的文化城。
人們熟知的「比薩斜塔」(Torre Pendente),因整座塔與垂直線呈5公尺的差距傾斜,因而得名。其實整片神蹟廣場上的建築或多或少都有歪斜的特性,這是由於地基打得不深,加上又是軟泥地層的緣故,因為鐘塔較細較高,所以傾斜的狀況是其中最嚴重的,也因此成為廣場上最顯眼的目標。鐘塔的外觀成7層拱廊裝飾環繞的圓柱形,除底層為密閉式假拱廊外,其餘皆為與主教堂正面相同的立體形式。
若由高空鳥瞰,教堂的主體建築呈十字形,內部由較寬較大的長廊與耳堂相互交叉組成。主教堂修築的工作由11世紀一直持續到13世紀,由於是以明亮大理石為材質,因此整體偏向白色,不過建築師又在正面裝飾上其他色彩的石片,這種玩弄鑲嵌並以幾何圖案來表現的遊戲,是比薩建築的一大特色。分成四列的拱廊把教堂正面以立體方式呈現,這就是結合古羅馬元素的獨特比薩風,在整片神蹟廣場中,都可以看見這種模式的大量運用。
主教堂的正前方有一座分離的洗禮堂,洗禮堂的外觀分為三層,最下層是密閉式拱廊,也就是所謂的「假拱廊」,只在主要方位開四道門;中層的拱廊較小且與牆壁分離成立體狀,這與主教堂正面的手法相同,不過每兩座小圓拱的上方都有片鏤空雕刻三角楣飾,這是典型的托斯卡尼哥德風格;最上層則開窗並飾以三角拱。
神蹟廣場北側,由白色大理石圍成的長方形墓園,是1277年由喬凡尼迪西蒙內(Giovanni di Simone)於一塊由比薩船隊從聖地帶回來的土上所建的,圍牆的外觀以連續淺浮雕假拱廊形式表現,主要入口的上方則是喬凡尼比薩諾雕刻學派的哥德式尖塔小神龕;內部中庭的四周,被開著哥德式三葉鏤空雕花的連續長窗式迴廊包圍,迴廊內收集為數眾多的羅馬時代及早期基督教的墓碑,牆上則有保存狀況並不良好的系列壁畫,其主題當然不脫「死神的勝利」、「最後的審判」、「地獄」等。
比薩旅遊資訊 前往比薩可從翡冷翠搭火車至比薩,車程約2小時。火車站位於比薩古城南側,步行至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約需20分鐘;火車站前有巴士至市中心,車程約10分鐘。
旅遊資訊:比薩有兩座遊客中心,一座位於火車站,一座位於大教堂廣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