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瑾燁
四十多分鐘的捷運,我到了淡水,離生祥的說唱會只剩5分鐘。我還是趕緊買了很喜歡的拔絲地瓜,趕進有河。有河滿滿、滿滿都是人,靠近櫃檯的區塊也全都佔滿了,大家安靜地聽著前方的生祥。
不同於一般的詞曲創作人,林生祥講起自己的歌,經常是講手上那把吉他、他在平安隆、大竹研學到了什麼、講這一首與那一首間有怎樣的聯繫,而不常講每一首歌的寫作背景。也許是聽到很多作者講作品都是由感性面出發的,都是在講每一首的故事,因此生祥這樣的表達方式反而很特別。
我不懂吉他,也不懂吉他和弦是怎麼一回事,但小時候學過一點鋼琴,對於節奏總是有感覺的。先聽生祥說明台灣、日本不同的節奏表現方式,前者四拍、後者三拍,再聽著他彈奏出那些不同。說真的,對我而言不是太明顯,但在數著節拍的同時,好像就聽到了除了旋律以外的東西,體會到了一點點創作人對於每一首歌的思考和安插進的不同元素。他比較著這首、那首歌,告訴我們那些概念是延續的,又那些是交錯而不致讓聽者因為一直聽到重複的東西感到疲乏,他不是在講這首後面有多深厚的感情,或者整張專輯有著多遠大的理想,不講太多故事,我們聽到的是他在做音樂所得到的快樂,和很多新的學習……
這是第一次聽生祥唱歌、講話沒有台上、台下的明顯區別,他講話會有一種興奮--想要跟你分享很多很多的熱切,有時會突然靦腆起來,但那整個感覺是舒服的,甚至帶點溫柔。就像我好喜歡的〈南方〉那首歌,很長一段期間我都不很清楚它的歌詞,只一直聽到「南方、南方」,我直覺它是在唱一種想念……一種我覺得好溫柔的思念。
我對客語沒有研究,也很少看歌詞,因此常常都是拼湊一些和閩南語相似的音組合成我認知的意思(通常,再回去看歌詞也相去不多啦)。而〈南方〉是幾次聽到爸媽在看的《大將徐傍興》連續劇中所唱的片頭曲,通常連續劇開始就是我念書的時間,但我常常為了這首歌多留六、七分鐘。那時剛買生祥的《種樹》不久,聽到那首歌問爸媽:「這是林生祥唱的嗎?」然後很認真地聽完……
那時候,「南方」對我而言還只是很模糊的概念,畢竟我仍在念書,還沒離家、還未離開所謂「南方」,也就無法想像所謂居住在「北方」會是如何不同、會帶來如何的想念。一直到了確定離開高雄,確定住在一個過去只有零碎記憶的城市裡(聽說那裡東西都很貴,聽說那裡人走路很快,聽說那裡天氣不穩定、常下雨、常常一連陰天冷霧……),我把〈南方〉設成來電答鈴,為什麼?因為我不想忘記,因為我想要打來的人可以聽見裡面溫柔的思念,我希望當我想起自己的家鄉時,也是這樣,不飢渴而溫和的感覺。
生祥不時提起Bob Dylan,講了幾段他的故事,我也才知道原來60幾歲的Dylan是如何重拾他對音樂的喜愛、記起了自己最初對於歌唱的熱情,重新錄製唱片--自己真正喜愛而能投注熱情的作品、重新舉辦一場場自己終能enjoy的演唱會。生祥說,比起Dylan歷經27年,他太幸運,從開始到能夠enjoy自己的表演不過九年。能夠享受真的是很幸福的事吧?因為是真心喜歡自己做的事啊!我想這比什麼都要重要和難得。
後來,有個聽眾問他可不可以讀讀他今天在有河寫的玻璃詩,他用客語輕輕念著,說「細細妹」是他喚女兒的方式--因為當初寫情歌給妻子是用「細妹」,現在女兒就是「細細妹」。突然出現的靦腆其實是終為人父的開心吧?我突然想起家裡的一張照片:爸爸背對鏡頭抱著我,而我是正面,呆呆傻傻面朝攝影者……我是家裡第一個小孩,爸爸不愛照相,但我的確找到了好幾張,他抱著我、表情稍嫌不自然的照片。聽生祥說著,這是他寫給女兒的第一首歌,「噢!這首的曲子也很有挑戰性!」,頓時覺得真好--能夠為自己深愛、疼惜的那個人寫歌、寫詩、拍照……
在去聽生祥說唱之前,我突然冷靜下來,一種過於堅定的感覺讓我感到害怕,似乎身體住進了一個不熟悉的自己。但從淡水回來,並且接受一個大大的擁抱之後,邊一次一次聽著《野生》,邊寫下這篇終於感到平靜(而非冷靜)。溫柔回來了,我想,對自己,以及對別人的。
�������
�� 編按 � �
�������
•本文出處:naive::
http://yaowords.pixnet.net/blog •林生祥「野生」2009 春天全島開唱開講:
http://www.wretch.cc/blog/cmcu/20170682 •大大樹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treesmusicar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