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新鮮人的12封信
【黃崑巖口述,聯合報╱記者施靜茹/記錄】 大學將於八日放榜,新鮮人九月就將跨進大學校門,開始專業知識的汲取,同時是全人教育的養成,大學可說是人生最菁華的階段。 聯合報特邀各界專家撰寫給大學新鮮人的信,即日起推出,新鮮人在踏進大學之前,先聆聽前輩怎麼說。 親愛的大學新鮮人: 最近台大醫學院招考新生,不再像以前滿級生那麼多,這是一個進步,表示學生不會為了家人期望而選科。讀書有自己的見地,但大學生仍缺乏人生學習典範。 過去我在成大招考醫學生口試,常會問一題:「誰是你的典範?」很特別,男學生總是答:「史懷哲。」我反問:「你畢業後要去非洲行醫嗎?」而女學生的答案,也老是「居禮夫人」,這種回答,讓我感覺像師長或補習班教出來的。 •典範人物 在你身邊 我認為典範人物,應是你周遭的人。 我一生的典範,是我讀新竹中學時的班導師蘇森墉,他以教音樂為主,但字寫得好,文學素養夠,他告訴我們:「如不能成為創作家,也應為有品味的鑑賞家。」成為我一輩子懂得如何過生活的標竿。 現在台灣大學生,常把通識教育當「營養學分」,不像美國以「liberal arts」在經營,教授豐富的歷史、文學和社會學等,甚至還有以通識教育聞名的大學。 我在台灣的大學,看學生的通識教育作業,總是大同小異,有一次問一位學生,他面不改色說:「從網路下載的。」不禁令我搖頭。 •學習方法 永遠受用 大學教你知識,但如果四年,你是塞滿片段的知識畢業,我可以跟你說:「知識的半衰期只有兩年半!」很快會還給老師,如你帶著學習方法論離開,一輩子受用。 中國人常講「學以致用」,台灣的大學太講究專業,好像一定要教你以後如何賺錢,卻輕忽通識教育,殊不知它潛移默化帶來的人生經驗提升,對一生的影響有多重要。 會讀書和好教養不能畫等號,不罵人,不見得是好教養,特別是從醫的人,傲慢也是一種不好教養。………未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