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慧玲
相對於現今的資訊爆炸,我成長於物質和精神各方面,都非常貧瘠的時代。
說來難以想像,在我們那個偏遠小鎮,訂報,大抵就算是知識份子。一家三代合看一份報紙,翻來覆去看到深夜。
我好運道,國中時,遇上一位文藝知青型的國文老師,藏書不分級、無條件對我開放。我食字吞句,飢渴的靈魂因而不致乾涸。我至今感謝那位拯救我的老師。印象 中,那三年,讀最多的,是廣義的散文,──隨筆、小品、手札之類,──比方說,梁遇春、林語堂、冰心、魯迅、周作人、胡適、許地山……
相形之下,如今散文讀的少了。一來當然是選項更多;二來,我總覺得散文,貴在穠纖合度,眼下趨勢卻是「文勝質」,一粒蛤蜊煮九碗湯,形容詞像免錢味精拿來堆砌。
最近讀王盛弘的《關鍵字:台北》,很喜歡,彷彿重拾青春期讀散文的興味。於是找了他十年來的舊作若干本,從頭翻閱,發現王盛弘寫散文,織毛線似的,有幾個題目,織了拆,拆了又織,耐性佳的讀者甚至可以從中得到系譜學家追索變遷的意趣。
王盛弘有天份。我及長才知道天份的絕對性;幫我動手術的骨科醫師也說「當骨科醫師第一要件是天份」。其實行行都如此:有天份不一定成器,沒有天份萬萬成不了器。
王盛弘且勤勉,在危樓寫,在煙花巷寫,上班時寫,失業時寫,跑馬拉松似的一心一意向著標竿寫個不停。《關鍵字:台北》寫我所熟悉的台北,顯微鏡觀察過的,萬花筒重組後的,一方方的風景、人物、氣息、顏色。文字乾淨精準,我簡直可以拿來比對日日生活之所及。
他說,「我用文字為自己砌造一座護城池,圈地,自立為國王;不是我驅遣文字,而是文字定義我建構我。」
對於一個十八歲從彰化和美農家負笈北上母親不識字父親只受國小教育的鄉下小孩王盛弘而言,台北,也是他夜遊的開端。白先勇筆下的《孽子》場景,男同性戀出沒的新公園,他入夜後流連,遇到另一個他。
至此我確信,寫散文,除了天份、勤勉,還要「誠」。〈經過了他〉一文,冰冷冷的解剖刀往自己胸膛劃下,血脈筋肉神經畢露。無關乎男男或女女,因為那就是你,就是我……
「如果不是他也會是另一個人,許多年後當我來到他當年的年紀,並如同向車窗外的風景告別一般地我逐漸年長於當年的他,我越來越明白,如果不是他也會是另一個人……但因為是他,既然是他,也就不會是別人了。」
書名:關鍵字:台北
作者:王盛弘
出版:馬可孛羅文化
�������
�� 編按 ��
�������
寫給台灣的情書:
http://blog.roodo.com/michaelcarolin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