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啟輝表示,基本上超過3週的咳嗽,稱為慢性咳嗽,就該要注意囉!造成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以臨床上常見的原因來分類,詳述如下: 氣喘 氣喘是因為支氣管過度敏感,對外界的溫度、粉塵、空氣污染或二手菸??等所謂的過敏原或刺激氣體刺激,促使支氣管發炎,造成支氣管收縮以及黏液過度分泌與咳嗽。而氣喘造成的咳嗽,多半在半夜及清晨咳嗽最厲害, 有時伴隨白色透明的痰液;氣喘引發的咳嗽厲害時,常伴隨有咻咻的喘鳴聲,但輕度氣喘只有咳嗽表現,常誤以為感冒。 莊銘隆表示,目前臨床上可以藉由肺功能檢查或是支氣管激發測試,以及病患的家族史和用抽血的方式測試過敏原,來判斷是否為氣喘病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江啟輝指出,根據調查,台灣40歲以上成年人,平均每6人就有1人罹患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盛行率約高達16%,而長期吸菸、空氣污染都是引發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險因子;危險因子造成呼吸道慢性發炎而形成氣道阻塞與肺泡肥大及破壞,而氣流的阻塞通常是緩慢且進行性發展,同時肺臟會隨時間逐漸惡化,輕者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影響生活品質,嚴重的患者還可能會致命。 輕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會有慢性咳嗽和咳痰的症狀;中度的時候,會發生氣流阻塞,有運動性呼吸困難症狀;當病程走到重度時,感覺呼吸更加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極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則是出現氣流嚴重阻塞或慢性呼吸衰竭症狀,若急性發作可能會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與氣喘症狀相似,應小心區別。 氣管擴張症 江啟輝表示,支氣管炎或肺炎反覆發作,沒有治癒完全或拖得時間太長,氣管壁的絨毛會被破壞,導致支氣管失去彈性,因而喪失排痰的功能,同時無法排除髒空氣、灰塵,時間久了,累積在氣管內的痰液也容易滋生細菌,甚至會造成支氣管慢性感染發炎,導致肺功能障礙。 這類患者每天咳嗽皆有大量濃痰,若有細菌感染時,液較深且濃稠,一旦罹患感冒,時間都會拖得很長,嚴重的話,甚至會有呼吸困難或是感覺缺氧的狀況發生;一般來說,長期吸菸者、有肺炎病史者、有結咳病史者或是長期處於空污環境者,都是高危險群,可以利用X光片或是斷層掃描來協助診斷。 肺炎 肺炎通常以細菌性感染為主,少部分為病毒性感染,多是突然高燒以及咳嗽,當肺部組織的發炎現象蔓延到肋膜的時候,就會出現胸痛的症狀,而胸痛會因為深呼吸或是咳嗽而更加劇烈。 江啟輝表示,大多數肺炎常先有輕微上呼吸道感染,破壞了支氣管黏膜的完整性,影響氣管內絨毛的活動,細菌因而入侵至肺泡引起肺炎;而肺炎引發的咳嗽起初無痰,但是隨著病程的發展,會開始出現身黃色的膿痰,嚴重的還會發出惡臭味道。若咳出的是綠色的痰,則表示肺部受到綠膿桿菌的感染,嚴重時甚至會發生敗血症而致命,千萬別輕忽。 肺癌 莊銘隆說明,癌症早期的症狀即是以咳嗽為主,通常是無痰的咳嗽、乾咳,或是帶有少量的白色痰液。而造成肺癌咳嗽的主要原因,是長在支氣管內的腫瘤,阻礙呼吸時氣體的進出,或刺激支氣管壁的咳嗽接受器,而造成咳嗽。 江啟輝說,通常是支氣管上皮細胞癌容易造成慢性咳嗽,但除了引發慢性的咳嗽外,有時帶有血絲或血塊,後期常合併體重減輕、呼吸困難,除了40歲以上的男性老菸槍,當有慢性的咳嗽時,最好都能詳細檢查。 肺結核 肺結核曾是人類最重要死因之一,但自從抗結核藥物發明後,肺結核就逐漸減少,但台灣近年來隨著抗藥性菌種的衍生,以及一些免疫不良疾病如愛滋病的影響,又有死灰復燃的趨勢。 江啟輝指出,肺結核俗稱「肺癆」,是肺部受到結核桿菌入侵的疾病,結核桿菌可以在身體中多個器官造成破壞,但因結核桿菌是由空氣傳播,隨呼吸道進入體內,所以,肺結核占結核病的大多數。咳嗽是肺結核主要症狀之一,其他還包括痰中帶血、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以及夜間盜汗等現象,因此,若是慢性咳嗽,一定要趕緊檢查,但要注意的是有少數的肺結核並不會咳嗽,所以,正常人每年定期胸部X光檢查也很重要。 鼻涕倒流 江啟輝說明,鼻涕倒流是過敏性鼻炎常見的症狀之一 ,但也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等因素造成,導致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倒流的鼻涕刺激到咽喉或氣管黏膜中的咳嗽接受器而引起咳嗽症狀,這類患者在剛躺下不久後即劇烈咳嗽,此外,也常伴隨鼻子癢、倒吸鼻涕等現象。 莊銘隆說明,因為鼻涕倒流是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但它只是鼻喉病的症狀之一,所以慢性咳嗽患者,要請有經驗的醫師,仔細診斷是否為鼻喉病所引起,在確定診斷後小心用藥,通常在改善鼻涕倒流之後,慢性咳嗽現象大多會獲得改善。 胃食道逆流 莊銘隆指出,根據統計,約有2成慢性咳嗽患者是由胃食道逆流疾病引起的,一般來說,進食吞嚥的食物混合唾液經食道至胃內,與胃液充分攪拌後經胃蠕動約2~3小時就可完全排至十二指腸,胃液本身含強酸,若胃液逆行至食道下端,稱為胃食道逆流症。 而因為強酸的胃液流到食道中,促使食道黏膜受到刺激,或是溢出的胃液刺激喉嚨或吸入氣管內,刺激了咳嗽接受器,就會造成嚴重的咳嗽,大多是在患者平行躺下之後發生,常被誤診為支氣管性或過敏性氣喘,因此,可配合內視鏡檢查確定診斷。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